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开幕式的报告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报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思想、新方略、路线图和时间表,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从“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高度准确定位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十九大报告从历史选择、时代召唤、人民重托、使命担当的历史方位的战略高度,向全党全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强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明确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明确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明确保障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立足“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四个伟大”事业的使命要求、客观表现和重要内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必须置于“四个伟大”的历史方位之中来定位,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的进程中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增强行动的自觉。
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增强社会治理创新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屋建瓴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十个基本问题,对经济、政治、法治和党的建设等十九个理论和政策进行了创新性阐述。这是中华民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紧密结合,在跨入新时代的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四次新的伟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的标志性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给那些既希望加快自身发展又要保持本民族独立性的国家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结晶,其必将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鲜明的思想导引和正确的行动指南。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包括国家与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和治理实施机制等相关问题在内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就社会治理问题提出了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包括社会治理战略布局论、社会治理性质论、社会治理格局论、社会治理主题论、社会治理动力论、社会治理基本原则论、社会治理体系论、社会治理机制论、网络社会治理法治论等十论。为了推进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化,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如网信事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建设网络良好生态,打造亿万民众共同的网络空间精神家园;党政机关干部要提高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好工作本领党;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核心技术突破;依法治网、办网、上网;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互联网企业共同促进互联网健康持续发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络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适应新型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等。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组成部分的“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思想”,其具有实践性、科学性、时代性特征。其实践性在于它是对中国当代丰富生动的社会治理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其科学性表现为它集中诠释了社会治理实践的理论基础、逻辑结构及其本质特征;其时代性集中体现在它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治理多元化、信息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及其诸多挑战所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理论品质表现为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的实践思维、勇于创新的改革思维和哲理厚重的辩证思维。因此,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增强全面准确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增强社会治理创新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凝聚社会治理创新共识
担当“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需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方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从十四个维度全面深刻地阐释了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强调党要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指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明确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强调建设平安中国,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人民幸福及国家长治久安。这些新方略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法宝,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的权利,全面提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之策,更是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治理之道。因此,公权力机关、社会组织、公民必须自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伟大历史使命与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结合起来,把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实践结合起来,把谋全局的社会长治久安与提高预防预警预测社会风险能力结合起来,在凝聚共识中把握治理方向,在推进工作中找准历史方位,在处理治理事务中讲究治理方略策略,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提供智力支撑和谋略导引。
四、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检验社会治理的成效
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变化使得社会治理呈现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社会发展领域遭遇的风险呈现国际风险与国内风险交织交错的状态;经济发展方式在某些领域的偏差或失常往往成为社会问题滋生的源头;有的行政司法执法人员缺乏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处理棘手社会问题而常常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催化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带来社会活力空前迸发的同时又滋长“法治飞地”这一怪胎;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权益保障、公共安全、“法福利”需求内在动力日益增强与社会治理合作共治外在复杂性掣肘性相伴随。这些阶段性特征既是影响和制约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因素,也往往成为检验执政者制定政策、出台法律、开展执法司法工作、提供公共服务的风向标、校正器。同时是鲜活性社会治理理论产生、发展并形成严密科学体系的实践性表征。因此,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应更加注重凝聚共识,从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中进行高标准定位;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增强治理活力;更加注重开放共治、打造命运共同体;更加注重依靠人民、扎根人民;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更加注重运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更加注重基础性制度建设,为社会治理长远发展奠基;更加注重综治综合考评,压实平安建设第一责任。
五、加强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为良法善治提供可靠政治保证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党的执政领导地位,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征程中,社会治理领域面临更多挑战,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交织叠加,不仅给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也给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提出了急迫要求,更需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党组织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中总揽全局、全面筹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大力培育‘以人为本、法治社会’意识;建立党内社会治理规章体系,建立健全党对社会治理事务的决策、实施与监督程序,完善审查、批准、备案规范;健全和完善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党对人大有关社会治理立法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对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民主政治的领导,等等,为社会治理领域的良法善治提供可靠政治保证。
转自中国法学创新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徐汉民